東方的眼睛搜尋西方的詩意
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委員會主任 于文濤

(配畫:張京成教授畫作)
今春,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發出一份關於建立「北美畫派」的倡議書,引起研究院旗下的書畫家們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求同存異,梳理了許多理論問題。這是一次成功的討論,顯示了研究院的實力,營造了「民主、求真」的學術空氣。
這次討論,既尊重多數人的意見,也尊重少數人的意見。至於是否採納或取消「北美畫派」這個稱謂,最後還要尊重多數人的意見。任何問題,不可能無止無休地爭論下去。
我個人意見:在一定範圍內暫用「北美畫派」這個稱謂。其目的,就是要豎起一面大旗,在共同理念的前提下,凝聚北美華人書畫家,創作具有北美情調的作品,樹立起「北美畫派」的形象。「北美畫派」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如果等到一切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再向世人宣告「北美畫派」誕生,那還有什麼實際意義?
「北美畫派」的特色,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解釋,那就是:理念,素材和技法。
北美華人書畫家,在北美這塊神奇而陌生的土地,把東西方的審美理念融合(不是捏合)在一起,從而昇華出一種嶄新的審美理念,並在該理念的指導下創作出一批獨具特色的高品位的書畫作品,最後形成世人認可的新的書畫流派。
在審美理念上,中國人比較喜歡含蓄美,婉約美,和諧美,對稱美。美國人則崇尚張揚之美,豪放之美,奇特之美。東方美和西方美並非水火不容,互相排斥。如果把握適當,兩者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雜交變異,別具一格。北美華人書畫家切不可孤芳自賞,自娛自樂,把自己局限在狹窄的圈子裡。
在素材上,當然應以北美的風景、人物,動植物為主。然而,這些繪畫物件落到紙上,應兼有東西方審美的理念和情趣,應是「北美畫派」所獨有的。
在技法上,我們不刻意追求類似,而是鼓勵探索與創新,嘗試新的繪畫材料和工具,變「墨分五色」為「墨放七彩」,寫實寫意兼有,中西技法並存。技法求異,理念趨同。
這次關於「北美畫派」的討論也發現了北美華人書畫家這個群體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義不容辭的責任。研究院要有大氣魄,努力建設凝聚 北美華人書畫家的大本營,激勵他們在「母親河」和「非母親河」上奮力漂流,變「落葉歸根」為「落地紮根」,用東方的眼睛搜尋西方的詩意,以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大膽的藝術想像去創作當代精品。
建立「北美畫派」,我們是有底氣的。研究院的旗下集聚了相當數量的、重量級的書畫家,他們已經創作出並且正在創作著力透紙背、可圈可點的作品,比如王岳的新作《輕舞飛揚》,就是典型的「北美畫派」風格。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同外國的「美術字」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由「書畫同源」決定的。中國人絕大多數會寫字,但只有極少數人稱得上書法家。好的書法作品絕不是點、橫、豎、撇、捺、勾的堆砌,而是流動的線條,高貴的經緯。 看上去隨意的一筆,其中積累了多少靈感的醞釀和筆鋒的磨礪呀! 站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面前,你會感到一個強大的氣場撲面而來。當然,在探索「北美風格」這方面,書法要比繪畫更有難度。
「北美畫派」要打出名氣,形成氣場,歸根結底要靠作品說話。有了好的作品,才能談得上展覽和拍賣,才能引導藝術市場,而不是迎合市場,迎合金錢,迎合低俗。
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正在建設一支高水準的美術評論隊伍,強力推薦實力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逐漸形成比較系統的「北美畫派」美學理論。作為藝術評論委員會中的一員,我願為各位藝術家做好服務工作。
「北美畫派」欲在全球華人圈內打出名氣,需要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這個團隊以書畫家為主體,還包括藝術評論隊伍,藝術市場經營隊伍。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要有一個有眼光、有魄力、有人脈的召集人和策劃者。這個重任很自然地落在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楊建立院長身上。
【 2014年8月10日,洛杉磯】 于文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