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 《借鉴以自观》
王岳与杨院长、张副院长畅谈笔录(三)
借鉴了美食在异地他乡的成功登陆, 分析比较了东方美食割舍以求存和东方美学取舍以求新的相似性,找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可行性的路径,这是不是说:我们就能立竿见影、羽化升天了呢?如果真是這么简单,那我们就没有领悟到我们所酝酿、铺垫、求索的这场艺术变革的真正性质,也无法领会这一脱胎换骨的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
一百年前,中华学子西学欧洲带回西洋画法。他们用所学之西洋技术注入东方美学体系,创作出东方审美加西洋技术的新风格作品,史称“洋为中用”。我们可以把这次改变称为:中国绘画和东方美学的第一次革命,我们看看这次革命的结果:彻底动摇了唯文人画独尊的画坛格局、国画教育由私塾进入国立学堂并加入大量西学科目、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体系、使国学西学充分交流渗透创作更加自由、国人认识并接受了西洋写实技法加东方审美的新艺术风格。
在这第一次艺术革命中,相继出现了:徐悲鸿、林风眠、常玉、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庞薰琹。我们看看他(她)们是如何“洋为中用”,第一次革命的:
徐悲鸿:
对结构和光影敏感的天赋,使他的作品中的色彩因素让位给了结实和骨感的形体结构,他的素描体系是大卫、安格尔、门采尔的混合体。他为传统的东方绘画注入了骨骼和结构,结束了文人写意的“得意忘形”绘画状态,大力提倡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林风眠:
林风眠也大力提倡吸收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绘画现状, 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 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他曾三次发起艺术创作的“西化运动”对中国现代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常玉:
他看世界与众不同,站在他的画前,我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我们对他作品的感觉。这正是他的独特的创作路径:童真+幻觉+任性= “不讲理”,其实发自内心的绘画动机是无理可讲的,这只能说明他的作品是不加任何约束的天才之作。这也是意象和抽象绘画创作的必备素质。

潘玉良:
她的色彩是我们以前提到的典型的“甜酸口”,她的风格启发了后来代表上海时尚的月份牌的设计者。

吴冠中: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双向探索,他注重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将绘画元素语言化,使之成为携带着节奏、旋律的交响画面。他不但为“洋为中用”摸索出了路子,也为绘画的抽象语言运用找到了理论根据。

赵无极:
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抽象视觉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朱德群:
他是一位固执于东方文化的人,对他来说,一方面是那包重大压人的精神和艺术遗产,另一方面是诱惑人的国际绘画派别,这对一些画家来讲,会拒绝诸如环境或区域改变而被迫取舍的风险,然而,他却避开了这些最折磨人的抉择,以抽象空间超越了中国与西方暧昧不明的边缘,这也辟出一条蹊径。

庞薰琹:
他是将西方画法直接融入工笔重彩的典型,这些作品反映出他在绘画艺术上新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绘画的第一次革命,翻开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篇章。是洋文化融入传统文化、历经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伟大探索。一千四百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艺术要保持活力就必须随时代变化的道理:“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他们趋时乘机求变,才有了西学中用,开启了东方接受西学的先河。
现在我们面临更大的时机,我们是从中国携带着东方文化的基因走进西方的,我们有责任开启东学西用,西方接受东方的先河。我们面临着中国绘画的第二次革命!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