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以自观》
王岳与杨院长、张副院长畅谈笔录(二)
美式中餐被美国人认为是中餐的象征而倍加喜爱,很多老美周末全家着正装享用。但说实话,这种中餐却被吃遍大江南北八大菜系的老中不屑一顾,原因在于菜品太注重色彩对比、香味单薄、口感粗糙、烹制简单,然而这正是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痛苦地脱掉长袍马褂,换上短衣短裤,舍繁入简,靓装登场的成功所在。
一百多年前,一批来自广东精通烹理、熟读《食经》的名厨,开店经营粤菜,无人问津,不得不捧起《造洋饭书》了解洋人口味。他们发现:洋人的喜好与华人不同,他们往往找色彩鲜艳的吃,认为色彩鲜艳的新鲜;他们的味觉排序也不同,华人是:咸、鲜、辣、甜、酸;而洋人是:甜、酸、辣、咸、鲜。
我们不能不重视厨师们的这一发现,了解色彩学的都知道:色彩是有味觉感的,譬如“咸”是深冷色调以蓝色为代表;而“甜”是亮暖色调以粉红为代表,如果我们把下划线部分的华人味觉排序和洋人味觉排序,分别依次点出五个色块,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色彩爱好居然和他们的味觉爱好一致!:粉红、柠檬黄、亮绿、鲜蓝、紫红。从中我们还注意到华人的味觉排序的色彩表现是男性化的,而
洋人味觉排序的色彩表现是女性化的,由此我们又有了一个推论:美国人的色彩喜好是鲜艳亮丽的女性化色彩。按照这个色彩原则作画才能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我们试着把米芾的两幅米点山水,按照这个色彩原则用电脑进行了“换装”,大家不要见笑,目的是让大家有个直观的印象:

米芾大家都知道,他所创米点山水很有印象派的味道,却没有印象派的色彩,我们将他的墨点改成了色点,可能给大家谋些启发。

大家想象一下,同样是传统的笔法:我们用色彩皴擦点染会是什么效果,我们用墨色衬托再用色彩皴擦点染又是什么效果,下面的变体能否有些启发?

我们变化前辈大师的作品,并不是不尊重他们的艺术成就,这是我们的误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伟大的艺术家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后人要不断发展他们的艺术成就,这样他们的艺术才有生命力,如果那些名厨仍在煲汤炖肘子,那他们的事业永远不会带来美国华人的第一桶金。
中华美食到美式中餐是痛苦的蜕变,脱掉了沉重的外衣,简化了精湛的造诣,融入了时代的发展。朱称俊老师问的好:“北美画派特点是什么?以何技法为特色?”北美画派就等着我们艺术家摆脱沉重的桎梏,提炼传统的精华,皴擦点染出绚烂的色彩,再现身边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的烂漫。那时就是北美山水画、北美花鸟画、北美人物画、北美动物画的技法和特点的确定之日。
丁绍光老师说的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灿烂,艺术道路十分宽广,每种艺术皆可由人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大师仍能志在千里,令人敬佩。总之,北美画派是各个画种联合携带着共同基因的产物,是辉煌独特的产物!
(待续)
|